• 欢迎进入材料科学世界,一起探索材料奥秘
  • 收藏本站,获取最新材料前沿资讯

他终身未娶,无儿无女,培养了79位院士,却沦为“罪人”

学术交流 mse_material 9721阅读 扫描二维码

你或许知道中国的两弹之父,知道航天之父、光学之父、力学之父,知道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却不一定知道他们的老师是同一个人。一位长久不为我们所知的“大师中的大师”。

 

大师的大师

The Master

他为新中国培养了79名院士,

23位两弹功勋中,

有一半以上是他的学生。

他的大弟子——中国核物理奠基人王淦昌,我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原子弹之父”、“氢弹之父”、“卫星之父”、“力学之父”、“光学之父”,全都是他一手栽培出的学生!

林家翘——第一个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中国人,是他的学生。

戴振铎——第一个成为美国工程院院士的中国人,也是他的学生。

华罗庚说:“我一生得他爱护无尽。”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1971年首次归国就迫不及待地探望他的恩师,被政府相关部门拒绝。

李政道更是饱含感激地说道:“他决定了我的命运。”

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部分师生合影,这张照片中有11位未来的中科院院士。前排左四为叶企孙。

他一生未娶、无儿无女,

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女看待。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他和他的学生曾撑起过

中国科学界的大半壁江山,

但这样一位大师级的泰斗,

你听说过他么?

恐怕很少人知道吧,

他就是叶企孙,

一位真正的知识分子,

也是“中国最后一位大师”,

一位我们知道得最晚

被时代抛弃得最远的大师。

当年还未满13岁的他,

考取了清华学堂的首批学子。

毕业后他留学美国,成为哈佛博士,师从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布里奇曼,他的第一项研究课题就测出了当世最为精确的普朗克常数h值,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长达16年之久,这一年他仅仅23岁!

27岁那年怀揣报国之志

学成归来的他到清华执教,

着手创建清华物理系,

而仅仅4年后包含数理化等

6个系的理学院就在他的带领下创立。

20世纪30年代到今天,清华从一所学术空白的留美预备学校,到如今在中国甚至世界都有相当影响力的地位,跟当初理学院的创立及发展有相当大的关系。

曾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的樊恭烋回忆:“叶老是位博学的学者,清华物理系的所有课程,差不多他都教过,凡是系里当时排不出教师的课,他就自己教,学生普遍反映‘教得好’,有时课堂上还介绍一些头天夜里他刚看到的杂志上新发表的内容,由此可见他讲课内容丰富,备课认真。”


清华园内的北院7号住宅,从1925年起叶企孙一直居住在此,1952年院校调整他才离开。

在20余年的教学、科研中,

他从不为个人考虑,

终身不娶,视学生如儿女,

对所有学子都异常关切。

为了培养极具才华的李政道,

他不顾在签证时招致的质疑,

破格将其送往美国,

李政道最终成为物理学奖获得者。

华罗庚当时只有初中学历,

他力排众议,

把他引进清华当助教,

仅仅一年多又把他送到剑桥进修,

这才有了日后的“中国现代数学之父”。

而他人生里最深的一段感情,

也是让他惋惜一生,

甚至搭上性命的学生莫过于熊大缜,

师徒两人惺惺相惜,几乎相依为命。

但1938年熊大缜却突然说要去晋中抗日,他明知这学生在河北没有依靠相熟的人,又没有政治经验,但是国难当头,他只能送他去!


叶企孙(中)、熊大缜(左二)与抗战士兵合影。

我们今天看到《地雷战》等经典电影,面朝黄土的农民可以轻易造出地雷、TNT等各种炸药,你以为真是这样? 那是熊大缜所在的“技术研究社”的制造!而叶企孙默默在后方搜集雷管、炸药等军用物资,提供技术支持。


根据地民兵在连接地雷

即便如此,

国共关系恶化的1939年,

熊大缜还是被诬陷为国民党特务,

秘密逮捕,没有任何调查

没经过任何法定程序,

在押送途中被用石块活活砸死。

爱学生如子的叶企孙悲痛不已,

几十年为学生奔走从青丝到白头,

希冀讨回公道,

谁知令自己身陷囹圄。

1968年,已经70岁高龄的他,在文革中因熊大缜的事,被疑为国民党的特务逮捕,一年半的狱中生涯,让他身心皆备受折磨。

但他所有的话总结起来只有一句:

我是科学家,

我是老实的,

我不说假话。

1962年时的叶企孙,这也是叶企孙毕生少有的一张含笑的照片。

之后他再次入狱,

出来的时候,已身患重病,

小便失禁,双腿肿胀难以站立,

整个身子弓成90度。

当时的中关村一带,有不少人都看过他,他穿着一双帮裂头缺的破棉鞋,有时到一家小摊上,向摊主伸手索要一两个小苹果,边走边嚼。如果遇到学生模样的人,他伸手说“你有钱给我几个,所求不过三五元而已”。

后来神智逐渐清醒些,在马路上有学生跟他打招呼,他马上就说“你快离开我,赶快离开,以后见到我,再也不要理我,躲我远远的。”

他怕,

他太怕了,

他怕因为自己的缘故

再牵扯伤害到学生。

两年后,在北大当教师的张之翔骑着自行车,在校外的一所公寓中找到了他。

“他已经不认识我了,我说我是张之翔阿,他说哦哦,坐坐。他坐在藤椅上,就给我看,两个腿肿得很厉害,走不了路。他也没有牢骚,很平静的。可是人已经不像个人形了。我也没有多少好说的,我说先生多多保重,我就,我就···离开了”

转身却已经泪流满面。

1977年1月13日,老人与世长辞,临走前还喃喃自语:回清华,回清华···

直到1987年,在吕正操将军的努力下,才终得平反,此时距老人去世已整整10年。即便平反之后,清华想要为他塑像时,仍有人说“你们要为这个人造像,我就尿它”。


抗战时期的吕正操

5年后的1992年,包括王淦昌、王大珩、吴健雄等在内的127名海内外著名学者联名向清华大学呼吁为叶企孙建立铜像,联名者平均年龄高达72岁。

1995年叶企孙铜像落成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不过,叶先生的铜像不像赵忠尧院士所要求的那样树立在“校园中心区”,而是安放在清华新区第三教师楼一个简陋的空荡荡的门厅里。)

100年前你不顾一切,

拯救当时愚昧落后的民族,

我们却因历史的脚步太快,

差点就把你忘却,

但愿不久的将来,盛世能如你所愿。

*文中资料来源于艺非凡,文中观点与本公众号无关

 转载来源:社会科学报(ID:shehuikexuebao)

— END —

喜欢 (0)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