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进入材料科学世界,一起探索材料奥秘
  • 收藏本站,获取最新材料前沿资讯

研究生为何陷入学习力困境?

硕博生活 mse_material 6014阅读 扫描二维码

学习力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佛睿斯特提出,指一个人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总和。学习力是最为持久、有效的可携带技能。高学习力意味着顽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不管身处何处,只要拥有非凡学习力,存活几率自会大大提升。

研究生阶段是学习力培养的黄金时期,也是人脑得以充分开发的最后一次机会。倘若虚度时光,殊为可惜。依照常理,那些有缘在学业道路上继续前行者,理当更加了解学习力的重要性,并会殚精竭虑,力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但现实却与之相悖:研究生都期待拥有高学习力,但部分学生逐渐开始抗拒学习。真正的学习必定与学习者的自我修炼息息相关。吃不了修炼之苦,自然享不了学习之乐。

640.webp (3)

研究生群体中分化出一批“学习力低下者”,他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成天浑浑噩噩或醉生梦死、毫无学习动力的“混学位族”。在每一个“不学者”背后,都有一大堆不学的理由,使得他们理直气壮地“赖活”着。

例如,应试教育早已无数次地摧残甚至摧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提供的教育内容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脱节,不必学这些以后根本就排不上用场的东西;就业市场传递来的“学得好不如生得好”的招聘信息,扭曲了“人凭借自身努力能创造人生精彩”的传统信条,知识不再被视为改变命运的重要力量;整个社会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扰动了学生“平静的书桌”,“十年磨一剑”式的勤勤恳恳,未必能够换来“扬眉剑出鞘”的辉煌;相比于恋战网游和痴迷美剧,学习显得更加的无聊和无趣;等等。

当不学习成为一种看似不坏的选择时,很难指责学生“不好学”,更应当关注的是“不好学”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在驱动这种思潮的蔓延。不过需要提醒一下:一个人的20出头,是人生最关键的时期,在嬉戏玩乐中白白浪费掉研究生阶段的大好时光,不知道今后会不会后悔?

另一类是“不会学习族”。“不会学习族”中有相当比例极为勤奋地寻求自我提升—-成天出入于课堂或实习场所,与同学交流信息,听名家讲座,翻阅励志书籍,似乎不放过每一个受教机会。

可他们的努力仅此而已。他们需要的是让自己忙起来,满足于从他人口中听到一些道理,却不加以反思并用于修订自身行为模式,这种“浅学习”只会培养出懂得“知易行难”却顽固地坚持“知行不合一”的理论家和雄辩家。

他们并非真正力图补强短板,反而视学习为洪水猛兽:既不愿意沉静地阅读完一本好书,也不愿意将一件哪怕是很小之事处理至“把圈画完、画圆”的完美境界,更不愿意彻底改掉那些明知道对成长不利的坏习惯。“不会学习族”完成了很多学习环节,却因为对每一学习流程缺少(更多是不愿意)高标准的自我期许,所以大多以“考试专业户”的面目示人,并一路保驾护航来到研究生阵营。

学生遭遇学习力的增长困境,与学习力自身的特点也不无关系。

  • 学习力的增长是缓慢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 学习力只会从兴趣中生发出来,绝不应当将学习视作“头悬梁,锥刺股”的劳役之作。
  • 学习力的增长往往处于不自知的状态,学习者是从他人的惊讶和赞美中,才发现“幼芽已成参天大树”。

然而,社会一直在宣扬优质资源短缺的理念并由此建构出“竞争文化”,它在不断提醒年轻人:但凡你有点小才能,最好将其及时变现,否则可能因“输在起跑线上”从而一辈子只能成为跟随者。倘若年轻人缺少“吾日三省吾身”的反思精神,又错误地选择了“参照系”,自然会觉得“付出没有回报”,极易泄气而难以持之以恒。身处这种“危机、危险”氛围之下,有多少意志坚定者能气定神闲地静待学习力之花开到繁花似锦才拿出来供人欣赏呢?

 

更重要的是,学习力的提升须得满足如下条件,方能事半功倍。

一是从组织中成长才是最高效的自我提升手段。只有积极参与学术团队的讨论,并善于运用非正式组织的“脑力激荡”,才能产生思维碰撞,获得意想不到的好点子。而习惯于“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年青一代,要改变在团队合作意识上的不足,任重道远。

二是学习力的培养,内因是关键。没有了内在驱动力,再强大的外部推动都于事无补。如果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薄弱,“等、靠、要”的依赖情结过于严重的话,那首先需要训练的应当是自律精神的养成和责任意识的培育。
三是学习力必然蕴藏于以问题为导向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这一闭合回路之中。找对问题并学习与创新相关的方法论,才能形成“聚焦效应”,在短时间内做出卓越绩效并实现学习力的“突变式”飞跃。只对现象感兴趣,只想在方法论的学习上“走捷径”,这都是青年人成长道路上的“致命诱惑”,不得不加以警觉。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不好学”并不代表“不能学”。青年人先天就具备极强的学习力,之所以在学习力上遭遇“瓶颈”或“天花板”,最重要的根源还在于学习意愿的扭曲。一旦学生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且期望学习之事物,其处于休眠期的“学习火山”就会瞬间迸发,产生巨大威力。只是这种休眠期有时过长,不仅在别人眼中已是死寂一片,就连学生也在自我怀疑中慢慢忘记了其实自己一直处于“待激活状态”中。

教育的作用本就是引导学生的“学习火山”逐渐苏醒直至井喷。但当教育反而成为压在火山口的约束和禁锢时,需要反思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力究竟怎么了,还得思量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教育者应当为此做些什么。

 

来源:科学网-王进博客。编辑:溪谷

*本文系转载,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以便处理

 

点击标题,查看相关阅读:

科研:这是一个缺少英雄的年代

施一公:智商是最不重要的素质

本、硕、博区别的“兔子理论”

喜欢 (2)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