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进入材料科学世界,一起探索材料奥秘
  • 收藏本站,获取最新材料前沿资讯

喜大普奔!4位华人科学家当选2016年美国科学院院士

前沿资讯 mse_material 9302阅读 扫描二维码
5月3日,美国科学院(NAS)公布了2016年新增选院士名单,共有84名科学家当选。同时,NAS还增选了21名外籍院士。本次新当选院士中有4位华人学者(3位院士,1位外籍院士),他们是:

戴宏杰(Dai, Hongjie):斯坦福大学化学系教授

孟祥金(Meng, Xiang-Jin):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分子病毒学教授

杨培东(Yang, Peidong):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教授

安芷生: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当选为外籍院士)

至此,美国科学院院士总人数达到2291人,外籍院士人数达到465人。

logo11910

知识链接

美国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于1863年由美国前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宣布成立。目前共由三部分组成: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美国国家工程院和美国医学研究所组成,它们分别于1916年、1964年以及1970年成立。从起初的50位成员,美国国家科学院现在已经发展至2250名成员,其中有452名成员为外籍院士(即拥有除美国以外国籍的学者),大约有200个院士获得了诺贝尔奖。在历年当选的美国科学院院士或者外籍院士名单中,有很多华人学者的身影,包括李政道、杨振宁、施一公、袁隆平等著名科学家。

斯坦福大学化学系教授戴宏杰

戴宏杰,1966年5月出生于湖南邵阳,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国际著名纳米技术专家,湖南大学客座教授。2009年当选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

长期从事碳纳米材料的生长合成、物理性质研究、纳米电子器件研发,以及纳米生物医学以及能源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在上述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并获得了广泛的影响,是国际碳纳米材料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

2004年获得“裘利斯史普林格应用物理奖”;2011年2月10日,入选2000-2010年全球顶尖一百化学家名人堂榜单(TOP100CHEMISTS,2000-2010),总排名第7,华人排名第1。

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教授孟祥金

孟祥金,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分子病毒学教授。孟祥金博士1985年本科毕业于滨州医学院,1988年在武汉大学医学院(前湖北医科大学)获得微生物与免疫学硕士学位,并在位于美国爱荷华州Ames的爱荷华州立大学获免疫生物学博士学位。在1999年加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取得教职之前,他在位于马里兰州Bethesda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变态反应与传 染病国家研究所任资深研究科学家职位。

其研究方向为兽医和人类医学公共卫生领域内重要的新发病毒、人兽共患病毒的致病分子机制和疫苗研发。迄今他已经在同行评审的国际刊物上发表超过250篇学术文章、综述和书籍章节。入选汤森路透公布的从1997至2007年间微生物学学科文章总引用数世界上排名前1%的高被引科学家。2012年当选为美国微生物学院院士。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杨培东

杨培东,1971年8月出生于中国苏州,国际顶尖的纳米材料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1988年从木渎中学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1993年赴美国哈佛大学求学,1997年获哈佛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99年开始先后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11年杨培东当选为汤森路透集团依据过去所发表研究论文的影响因子而确定的“全球顶尖100名化学家”,并且居于榜单前列第10位,同时入选同一标准的“顶尖100名材料科学家”榜单的首位。2012年4月18日,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4年4月28日当选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2015年获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2015年度天才奖。

研究方向为人工光合作用、纳米线电池、纳米线光子学、纳米线基太阳电池、太阳能转换为燃料用纳米线、纳米线热电学、碳纳米管纳米流体、等离子体、低维纳米结构组装、新兴材料和纳米结构合成和操控、材料化学、无机化学,以及低维纳米结构在光电等能源领域中的应用等。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安芷生

安芷生,1941年2月25日生于湖南芷江,籍贯安徽六安,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曾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院长、陕西省科学院院长,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第四纪联合会副主席、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科学委员会副主席等。

为确立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及其与深海沉积序列的对比、研究黄土堆积演化与环境变化的关系作出重要贡献首先引入了第四纪磁性地层学重建了第四纪不同时间尺度东亚季风变迁的序列系统地提出我国中东部环境变化的季风控制论,论述了青藏高原隆升与亚洲季风演化的关系,分别在Nature和《中国科学》上发表。代表作有《最近13万年中国的古季风记录》。1991年、200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安院士长期从事黄土、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研究,包括黄土与环境、地层学、古土壤与古气候学、磁性地层学和微形态学、季风变迁与过去全球气候变化、黄土高原环境保护与治理。系统地提出了黄土堆积演化模式及其与东亚环境演变乃至全球变化的关系;系统地提出了控制中国环境变化的东亚季风控制论,提出东亚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和突发事件的证据和规律,并获得国际承认。

 

来源:科学网,百度百科等。今日编辑:麦片

 

点击标题,查看相关阅读:

美国工程院院士李凯:中国863计划是失败的

刘忠范:我们更需要产生大师的土壤

邵峰:中国最年轻的院士!

全球25位天才榜单,他/她们正在改变全球商业的未来(附全榜单)

喜欢 (2)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