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按:刚刚结束了全国考研面试,很多学生拿到了录取通知书。但是否准备好了呢?笔者认为,读研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要正视现实、努力奋进。]
时下,有很多本科生热衷读研,一些重点高校理工科专业应届毕业生甚至有1/3比例选择在国内继续深造。但也有很多研究生感叹读研“不容易”,甚至吐槽“肠子都悔青了”。那么,读研会导致哪些困扰?导师又该采取何种行动帮助研究生度过难关?
研究生经济压力大
读研究生需要交学费,学生家长需要给学生提供生活费,这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但这样的“假设前提”正在被挑战。
很多学生考研时抱着“先考上再说”的想法。入学后,面临着每年交1万元左右学费和住宿费的现实。这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尤为困难。
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也不难——可以申请助学贷款,但有些人因缺乏“借贷上学”的观念或者嫌麻烦而没有申请。他们或是四处借钱或者拖欠学费,但这就使得入学的经历不那么“顺心”。
即便学校以后会以学业奖学金的形式返还部分学费,但有些学生和家长并不把那笔钱算入自己的“收入”。他们认为,那是“应该的”,因为自己交学费在先,更何况学费并没有全额返还。
其实,学校不仅仅返还了部分学费,还提供了研究生生活补助、研究生奖学金以及助教、助研等勤工助学岗位。导师也给学生发放科研补助。
但很多研究生声称,基于目前的物价水准,学校和导师给的钱“只够维持基本开销”。并且,他们向往经济独立,“不好意思向家里要生活费”。 还有的研究生处于婚恋状态,开销非常大。于是,有些学生会匀出一部分时间做助教、助管和社会上的兼职,甚至把时间浪费在向亲朋好友借钱、和银行信贷部门打交道中。
导师心里其实很明白,读研究生是来学习的,不是来挣钱的。要挣钱的话,本科毕业应该直接去工作。但是,研究生有现实的经济压力。这就使得导师产生了隐忧:如果学生为了挣钱,把时间花在做兼职上,那势必会影响做科研和毕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让研究生“出活”,就必须给他们提供好的装备和给养。但问题是,导师给学生多少钱是有一定“参考标准”的,并且科研经费当中能发放科研补助的部分是有一定限额的,不可能无限制地给学生“开仓放粮”。
研究生科研难做
我们不时在一些大学的主页和校报上看到发表重量级论文的“大新闻”或者一名研究生发表十多篇论文的“正面报道”。但不可否认,如今科研越来越难做了,大多数的研究生都尝过“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滋味。
读者也许会觉得奇怪:近年来,国内高校的仪器设备越来越先进,科研水平取得了很大的提高,为什么研究生做科研会越来越难?
首先,国内大学投入不少钱买大型的仪器设备,这其实暗示着现在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更需要依赖先进的大型仪器,而不仅仅靠本课题组现有的常规仪器。国内大学虽然有大型仪器,但存在着操作员的技术水平一般、排队等待测试的时间长等问题,影响了科研效率。
其次,正因为国内外科研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达到更高的标准才能产生国际上承认的成果。比如说,十多年前研究生研究一个课题需要看几十篇文献,而现在学科发展得很快,同样一个领域已经有了几百篇甚至几千篇文献。并且,一个课题能‘挖’的都快‘挖’得差不多了,非得有创新性才行。要知道,现在在SCI刊物上发表论文也越来越难了。以我研究的催化方向为例,国外几家业内SCI刊物的发稿率仅为1/4至1/3。
除了以上两个宏观的因素,研究生做科研还面临很多现实问题。特别是在研究生扩招的形势下,很多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角色认知和科研动机都不能适应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的“跳跃”。
并且,做科研本来就是难的:在经历了几十次甚至上百次实验后,很有可能发现实验没有设计好,或者得不到有价值的结果。甚至,得到了好的实验结果并写出论文后,发现同样内容的文章已经被别人发了。
导师在研究生完成学业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如果导师的课题不好或者不好好指导,那么学生就会走弯路,甚至会毕不了业、拿不到学位证。
找工作会经历折腾
每年有很多学生怀着各种读研动机考研。有的人认为读书能改变命运,也有的人还没有准备好本科毕业后投入社会。但读研以后,就会发现很多现实问题。
很多学生本来想获得一张文凭,但后来发现自己不喜欢和这个专业相关的工作。读环境专业的不喜欢做环保卫士,读社会专业的不想当居委干部,这样的情况很普遍。在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很多同学想从事的是经济、管理工作。
既然想“跨专业”找工作,那么必然需要实习。但读研究生不同于读本科,很多导师都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外出实习,因为这会影响实验进展。学生需要在“顺利毕业”和“找到好工作”之间找到平衡点。
等到找工作时,抛开自己的专业背景“海投”简历,就会导致自己缺乏竞争优势。而国内的博士生找教职也非常困难,很多高校需要的是“海归”博士后。
更何况,找工作正好和写毕业论文、论文答辩“重合”,在什么都没有着落的时候,压力非常大。不少同学在找工作时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经历。
困境如何解?
研究生面临的困境,不仅仅是研究生及其家庭的困境,更是导师、学校和整个高教界的困境。回想起十多年前我读研究生时,上述问题就没那么突出。当时,读基础专业不需要交学费,导师每个月给每位研究生仅提供200-300元科研补助,也没有招致非议。当时的学风很好,我所在的课题组每天晚上学生都自觉工作到九、十点钟,没有被一些浮躁的思想所干扰。当时,周围研究生没有一位在校外实习,最后也都找到了工作或者出国深造。
但现在情况发生了改变。哪怕很多学生在考研时说自己对科研很感兴趣,但进校后受周围的影响很大,满脑子想着社团活动、实习、找工作,又想着毕业后怎么上户口。当周围的一些同学不怎么努力时,对自己的要求也就低了。并且,现在的“90后”思想独立,不喜欢导师给他们说教。
其实,我很清楚,上述三个困境本来不是特别大的事儿。关于读研经济困难的事,我就曾对学生说,读研期间花掉的钱和你一辈子挣的钱相比,只是小数。并且,也不能认为读研就是为了比你的本科同学挣更多的钱。读研的动机本来应该就是“我喜欢”!跟学生谈心时,他们听明白了,也缓释了压力,但过了一段时间参加以前同学的婚礼,看到别人开着宝马车,又马上感到“现实很骨感”。
关于做科研困难的情况,我曾对学生说,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认真做好实验,认真分析数据,多和导师讨论,阶段性地整理论文,必然能达到毕业要求。这样的方法被证明是有效的:课题组研究生在读研二时,就能发出“管毕业”的SCI论文。但这必然需要学生把心思放在科研上,需要导师把精力花在指导学生上。
关于找工作困难的情况,我很清楚,我们重点高校不是职业培训班,因此还得坚持专业培养的水准,而不能因为“反正学生毕业后不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而“放水”。我曾对学生说,毕业后不准备从事和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这完全是你们的自由,也未必是件坏事。博士毕业后不当高校教师也没关系,高校也没有那么多职位能容纳所有的博士毕业生。我就是希望你们,读研究生的时候就把科研做好,至少达到毕业要求(这不仅仅包括发表SCI论文,也包括完成学位论文)。该科研的时候科研,该找工作的时候找工作。
上面说的这些现象、罗列的这些话,对准备读研的学生,也会有所启发。要想清楚自己读研动机是否纯正,是否一定要读研。如果仅仅为了一张文凭而读研,或者仅仅是凭着“读研就能找到好工作”的幻觉,那么可能后来会有种失落感,甚至会因为发不出文章而进退维谷。而一旦“误上贼船”读了研究生,那就好好把该做的科研做好,争取能顺利毕业,找到工作。
材料科学网相关阅读:
研究生该主动做什么?导师会帮你什么?
【必读】如果让我重读一次研究生
来源:马臻科学网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