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进入材料科学世界,一起探索材料奥秘
  • 收藏本站,获取最新材料前沿资讯

“中国版诺贝尔奖”揭晓!奖金100万美元

前沿资讯 mse_material 10508阅读 扫描二维码

今天(9月19日)备受关注的首届“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揭晓。生命科学大奖由香港中文大学卢煜明教授获得,物质科学奖由清华大学薛其坤教授获得,获奖者将获得单项100万美元的奖金。

获奖者:卢煜明简介
qq%e6%88%aa%e5%9b%be20160921210706

个人简介:卢煜明生于香港。分别于1994年及2001年于牛津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及医学博士学位。现为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李嘉诚医学讲座教授及化学病理学讲座教授,同时兼任医学院副院长及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

获奖评语:奖励他基于孕妇外周血中存在胎儿DNA的发现在无创产前胎儿基因检查方面做出的开拓性贡献。

科研成果:卢教授发表的科学著作超过260篇,并被引用超过8000次。其最重大的研究成果为1997年发表的《母亲血浆中胎儿核酸的探索与应用》。标志性科研成果有:

  • 1997 年:全世界首次发现游离胎儿DNA存在于母体血浆中,开创了一个新的科学研究领域,并大大推进了非创伤性产前诊断的可能性。
  • 2003 年:首次证明胎盘是母体血浆中胎儿RNA的主要来源。这一研究为非创伤性产前诊断带来了数百个新标记。该研究成果发表于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
  • 2007 年:首次利用母体血浆中胎儿RNA用作唐氏综合症的检测,准确性超过90%。报告发表于 Nature Medicine。
  • 2007年:首次提出利用单分子技术,如digital PCR,作唐氏综合症的检测。该研究成果发表于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
  • 2008年:利用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作唐氏综合症的检测。报告发表于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

获奖者:薛其坤简介

qq%e6%88%aa%e5%9b%be20160921210701

个人简介:薛其坤,1963年12月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材料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现为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院长。

获奖评语:奖励他在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单层铁硒超导等新奇量子效应方面做出的开拓性工作。

科研成果: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包括3篇science、3篇nature physics、30篇Phys. Rev. Lett.、1篇PNAS、40余篇Phys. Rev. A/B、40余篇Appl. Phys. Lett.和4篇英文特邀综述文章或书章节),文章被引用3900多次(两篇代表性文章PRL94和PRL95分别被引用215次和126次)。

  • 长期从事超薄膜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物理性能研究。开展了第二代半导体薄膜GaAs、InAs/GaAs量子阱(点)、宽禁带半导体GaN和ZnO 薄膜生长动力学研究, 发展完善了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表面再构的基本规律;开展了半导体Si衬底上金属超薄膜量子尺寸效应的研究,定量建立了金属薄膜体系量子效应和材料性能间内在联系,发现了薄膜热膨胀系数、功函数、超导转变温度等的量子振荡现象;开展了有序纳米结构的自组织生长研究,发明了若干原子尺度精确控制生长技术,解决了异质外延生长纳米有序结构的难题。研制了几套低温生长及原子尺度原位检测装置。2013年,薛其坤带领他的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未来科学大奖:中国诺贝尔

“未来科学大奖”由未来论坛发起,旨在强化科学传统,激励在科技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公民和组织。是第一个延生于中国民间公益组织,由企业家群体发起成立的奖项,填补了中国民间权威科技奖项的空白,被期冀成为“中国的诺贝尔奖”。

首届设立“生命科学奖”和“物质科学奖”两个奖项,第二届未来科学大奖已确定新增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项,未来还将陆续扩大奖项范围,增加应用技术等奖项。未来科学大奖在设置上吸收了国际知名奖项如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和科学突破奖的经验,同时也做了创新。比如聚合众人之力的捐赠模式。

大奖设立的初心和意义

饶毅教授在2015未来论坛年会上的致辞更能代表大奖设立的初心和意义:

在中国学术界面临公信力危机,在中国社会存在诚信危机的今天,我们建立中国新的科学大奖,未来科学奖,我相信其意义将超过科学界、学术界,我希望一百年以后,人们会说,未来科学大奖,对于中国的进步起了良性的作用。

我期待,珍惜荣誉、追求崇高。在荣誉难辨的时候,确立荣誉有助于社会理解尊严。在良莠混杂的时候,褒扬优秀能促学界追求卓越。

荣誉,虚则名望,实乃风尚,超凡脱俗提升精神境界。

荣誉,不在求全,贵在求真,良性动力有益社会进步。

荣誉是肯定成就,激励后辈,荣誉不赋予权力、平衡利益。

凡荣誉讲究风骨,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是学术不免孤傲,强调蓬莱文章建安骨。

荣誉不可能完美无缺,关键在见识和公德。

荣誉并非只来源于奖项,核心在贡献和信心。

鼓励之中,还有鞭策和期待,可颂而不扬。

成就之外,更需善举和美德,为大学之道。

努力得到人们公认、甚至崇拜,固然带来一时的愉悦,奉献不为众人熟知,甚至误解,也能保持一生怡然。塑造品位,愿避屈原所谓鸾凤之忧、望免大家所见唯利之弊,彰明荣誉,树社会追求崇高之风尚,与大家共享幸福之真谛。

未来科学大奖的三个特色

在2016年未来科学大奖的宣布仪式上,杨振宁先生宣布大奖的成立,并总结了未来科学大奖的三个特色:是第一个植根于中国大陆的民间奖项;是着眼于未来, 第一个以”未来“命名的大奖;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家族的奖项, 而是集合众多企业家之力的奖项。

公平公正的评选流程

未来科学大奖的被提名人,不限年龄、性别、国籍,但要求所获提名的工作主要在大中华地区(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完成。

被提名人可以是个人或团队,按同一项工作最突出为准,原则上每个奖项不超过五人。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主要为大奖评选提供科学专业和学术支撑,由9人组成。第一任委员会包括两位数学家(夏志宏、田刚)、两位物理学家(丁洪、文小刚)、两位化学家(何川、谢小亮)、两位生物学家(饶毅、王晓东)和一位计算机学家(李凯)。

遵循“程序正义”的原则,未来科学大奖评审过程,引入了提名权与评审权分离、评审委员与被提名人不接触原则等规则。大奖采取提名邀约制,提名人涵盖海内外华裔科学家。科学委员会的成员不参与提名,在任职期间及其后两年,也不能被提名,以保证大奖的公正与公平。

 

来源:材料科学网

 

相关阅读:

盘点那些年颁错的诺贝尔奖:甚至害惨好多人

屠呦呦诺奖演讲,23页PPT全稿

科学界第一巨奖“科学突破奖”揭晓

搜狗截图16年08月24日1700_3

喜欢 (1)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