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进入材料科学世界,一起探索材料奥秘
  • 收藏本站,获取最新材料前沿资讯

《Science》:对年轻科学家的忠告

学术交流 mse_material 6255阅读 扫描二维码
面对着忙碌的实验、海量文献、高难度的撰写与发表论文和激烈的职位竞争时,年轻科学家可能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所畏惧。《科学》职业专栏2015年5月12日发表一篇来自西班牙巴斯克地区大学Pedro Miguel Echenique教授的演讲稿,值得年轻科学家参考。
640.webp (1)
Echenique教授认为,在激烈竞争环境中以及职业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容易让年轻科学家忘记选择科研的初衷,对职业生涯过分焦虑更强化了这一趋势,因为这容易让科学家失去科学的乐趣,减少未来成功的机会。“现在的科学家必须不断用成功证明自己,这不仅徒增压力,对发挥创造性没有好处,而创造性正是科学的本质。”
成为一个成功的科学家,最重要的是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也要要注重养成做事精益求精的习惯,树立伟大而现实的雄心壮志。很多科学家认为,年轻科学家必须经过尝试和犯错误,生存下来的人才是最强或最灵活的科学家。但Echenique认为,更好的办法是从别人经验中学习,而不是让自己去犯所有的错误。
Echenique勉励年轻科学家永远不要失去选择科学研究的初衷,因为那些带自己走进科学的东西是最宝贵的。在学术界要取得成功,需要培养韧性并保持创造力,创造力是要找到未知问题的解决方案。科学的特征是创新,创新意味着风险,所以选择了科学研究,就意味着愿意承担风险,要习惯于把错误的每一步看成是更接近真相的一小步。以下根据Echenique教授的讲演整理的建议。
1 善择良木
年轻科学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实验室,跟随好导师,开展好的研究项目。
进合适的实验室。选择在哪里做博士或博士后研究,不要根据实验室是否有补助,也不要根据是否定期发表CNS论文,而应该选择“一个能激励你的地方,一个正在发生令人着迷的事情的地方”。
跟随好导师。年轻科学家选择一个好导师同样重要,好导师绝对不会把你当成廉价科研劳动力,伟大的导师的标志是能把学生的科学和人生发展前途都照顾好。
参加好的项目。很难提前知道那些项目是否将会成功。好的项目必须是重要的,必须能在合适的时间内完成。博士后同时选择几个项目是不错的办法,如果其中一个停滞不前,还可继续推进其它项目。
2 博学好友
在早期的职业生涯中,要了解尽可能多的技术。熟悉这些技术会在未来帮你解决很多问题,厚积薄发。Echenique说“科研上,技术竞争力非常重要!”。另外,还要广泛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不要期望掌握一切,更不要囫囵吞枣,必须用批判性思维去学。学习相关学科知识重要的是获得全新的视角,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要接触不同的学习和思考方式,与他人多交流,争取海外学习经验,建立一个以聪明人为主的交流圈。
3 张弛有度
由于科研工作压力大,年轻科学家担心浪费时间,不愿意暂时离开实验室参与其它学术教学活动。正确作法是尽可能多参加各种各样的学术研讨会,有时候一个好项目并非出自理性过程。或许在一个完全无关的研讨会上,你会灵光一闪获得解决问题灵感。另外,积极参与教学也会帮你成为更好的科学家。要习惯对同事的研究感兴趣,这会让你未来的雇主对你更加感兴趣。
科研是智力性工作,影响科研效率最重要的是专注,而不单纯是时间长短。因此要有张有弛,适当休息,这还让你有更多机会与同事交流,从而提高效率。
4 早立品牌
年轻科学家必须在一个领域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地盘。很多人认为,背靠大树好乘凉,所以试图加入大牛团队来达到提高自己学术地位的目的。这种做法最大的风险是,可能使你难以走出你老板的影子。你发表的文章确实可增加老板的学术声望,但对你的学术声望作用甚微。建立自己学术声望的最好办法是做出“扎实、严谨、被人尊重的研究工作”。
5 沟通有术
演讲和沟通很重要,从你欣赏的演讲中学习演示技巧,并利用各种机会练习。把自己放在观众的角度,认真体会和磨练演讲能力。
早日学习如何写论文,起初看起来这既费时又似乎耽误发表速度。写论文是科研的基本能力,别指望在发表论文方面借助老板和同事的帮助。文章质量当然比数量更重要,论文数量也是你走向学术成功的重要因素,一篇论文所需要的研究数据是有限的,将系列研究发表成为系列论文是当前学术社会的普遍作法。

收到审稿人的意见,要认真对待批评意见,一定不要立刻回复,需要有一段冷静的时间。科研论文的忠实读者越来越少,但审稿人是文章最细心的读者。他们的意见可能是针对你论文最重要的,是你调整和提高未来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信息。哪怕你确实不接受批评意见,把你的反对意见写出来,也能完善和提高你的思路,提高你的科研能力。

 

点击标题,查看相关阅读:

科研:这是一个缺少英雄的年代

材料科技成就了美国在世界的领先地位

SCIENCE公布的125个科学前沿问题,其中有你正在研究的吗?

来源:科学网孙学军博文

喜欢 (2)分享 (0)